2023年9月26日,浙江浙江绍兴越城区稽山中学,学校建筑工人正忙碌作业,扩建上海市某某电气维修站这里要新建宿舍楼、施工食堂和地下停车场。地下 这片地方,挖出在宋代属于绍兴府学大成殿以北明伦堂至尊经阁区域,匹两即宋代绍兴府最高级别的千年前官办学校。 学校南门有投醪河,浙江是学校越王箪醪劳师之地——勾践“卧薪尝胆”归国后,经过“十年生聚,扩建十年教训”富国强兵后出征伐吴,施工百姓献酒以壮行。地下勾践将酒倾入河中,挖出与士兵共饮,匹两以此鼓舞军心。 浙江绍兴越城区稽山中学进行扩建施工 忽而,打桩声停,不少黑黢黢的大型木材被工人们挖了出来。 接到报告,绍兴市文物考古所人员随即赶到现场,确认有战国黑陶豆、印纹硬陶、原始瓷杯等遗物,上海市某某电气维修站初步推断地下可能存在越国木构建筑遗存。 2024年2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遗址发掘工作开始。 上周,记者到稽中遗址现场,一探究竟。 考古中国首次在绍兴古城内 发现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从“鲁迅故居”步行500米左右就到了稽山中学,课堂钟声和闹市区特有的人声交叉起伏。工作人员打开绿色围栏,示意我们往里走。 考古现场 一眼望去,坑中有许多的黑色木材——这些是稽中遗址的重大发现,战国和汉代两个时期的大型建筑基址,汉代建筑基址叠压在越国建筑基址之上。 遗址目前发掘了3000平方米,现存堆积主要分为战国、汉六朝、唐宋等时期,最深处距原地表5—6米,已清理大型建筑基址、水井、灰坑等重要遗迹80多处,出土各类各时期文物1000多件。 稽中遗址并非墓葬坑,但这里却埋了一匹马。 图为发现的战国公马 这是一匹公马,马身残长1.9米,头在坑南,颈部弯曲朝西北,姿势比较拧巴。考古人员对马骨做了骨胶原碳十四测年,是2480±30年前,时代也是越国时期。 南方本就少马,它怎么会出现在这里?“是主人的爱马,还是用来祭祀或其他用途,目前还不好判断,这让我们很是疑惑。”绍兴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说。 “到现在发掘9个月了,成果的话,这面墙是很有代表性的。”娄议峰毕业于武汉大学考古系,顺着他激光笔指示的方向,我们看到了稽中遗址的“年代墙”,从上往下:隋唐、六朝、汉代、淤泥层、战国。 稽中遗址的“年代墙” 这是考古人员根据每个土层出土的文物特征以及部分遗物碳十四测年综合认定的。隋唐、宋、元、明、清时期土层已遭破坏,遗留下的文物很少;汉、战国时期稍深一些,文物遗迹保存得比较好。 汉代水晶环 越国瓦作和汉晋瓦当 今年7月12日,国家文物局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发布了四项重要成果,绍兴稽中遗址考古位列其中——首次在绍兴古城内确认存在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为探寻越国都城提供了重要线索! 经过四个月的继续发掘,11月13日,稽中遗址又发布了最新考古发现——在遗址中首次发现了“山阴丞印”封泥和“会稽郡壁”铭文砖等实物,为确认东汉会稽郡治山阴县所在地提供了重要线索! 考古现场的工作人员 看到这,相信不少读者会和我一样兴奋:这里会不会是越王勾践的王宫? 继而疑惑:印象里绍兴古城不一直就是越国都城、会稽郡山阴县吗?这还需要证明?如此耳熟能详、铁板钉钉的事,怎么又成了“提供了重要线索”? 勾践王宫会在这里吗? 浙江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记载的国家就是越国。 《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明确记录会稽为越国都城,也就是绍兴;《左传》《国语》《吴越春秋》等也都提及会稽是越国的政治中心。 尤其是东汉的《越绝书》,详细记载了越国的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其中就有公元前490年勾践、范蠡建城—— “勾践小城,山阴城也,周二里二百二十三步,陆门四,水门一。” “大城者,范蠡所筑治也,今传谓之蠡城。陆门三,水门三,大城周二十里七十二步。” 这里的小城特指宫城,包括越王宫、官员居住地,规格高;大城指国都,包含了宫城(小城)、百姓住所等。 学者按文献记载分析,多认为勾践小城位于现绍兴府山东南脚下;大城则与南宋时绍兴府城的范围差不多。 学者按文献记载分析,多认为勾践小城位于现绍兴府山东南脚下 但是,所有这些都只是学者根据文献记载分析所得,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在绍兴古城内一直没有发现越国时期重要建筑遗存去印证文献记载。 你可能会说,不是有印山越国王陵(越王勾践父亲允常墓)吗? 图为印山越国王陵 但印山大墓在绍兴柯桥区兰亭镇里木栅村南,并不在绍兴古城范围内。 “活生生的古人的住所和死后其葬的墓地一般是分开的,有的距离可能相距很远,所以作为高等级的印山大墓也不能实证绍兴古城就是古越国的所在地。之前绍兴境内还发现越国的一些遗址,如南山、亭山、大湖头遗址,但都是在绍兴古城外分布的越国聚落,也不能证实越国的王宫、王城所在。现在稽中遗址的考古发现让我们看到了探寻越国都城的希望。”绍兴市考古研究所所长李龙彬说。 那具体是哪些让考古人员看到希望呢? 一是高等级的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 图为筏形地栿 在稽中遗址中,首次发现了筏形地栿——这是古代大型建筑地基的核心构件,最底下由好几条圆木横纵间隔叠压,像竹筏一样叠有2-4层,上面再加上厚木垫板,垫板上再榫卯立柱。 李龙彬所长介绍:“在发掘区东南角,新发现了6组越国地栿,还发现了与印山越王陵相似的人字形建筑遗迹和大量的越国素面瓦当、云纹瓦当。整个规模庞大、用料十分考究,一般来说只有高等级的王宫才会用到这些。” 二是遗址中首次发现了1口越国时期大型木壁结构的水井(目前已发现水井21口,汉六朝时期水井18口,近代水井2口)。 木壁结构的水井 “经碳十四测年,绝对年代是距今2500±30年,这和文献记载公元前490年勾践命范蠡筑城为都的时间基本契合。” “时间确定是越国的,建筑基址是高等级的,但是不是勾践的王宫,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受发掘面积所限,目前对于建筑布局的认识仿佛盲人摸象,还不好定性,除非出土有明确文字信息的确凿证据,才能最终下结论。”李龙彬所长笑着说。 一印一砖一名片 实证绍兴古城变迁史 顺着遗址土层往上我们来看汉代文化层,从目前发掘成果看,遗址中汉代建筑基址大体确认有五组,规模都较大,单体面积260—400平方米。 这里发现了一枚“山阴丞印”封泥,边长2.5厘米、厚度不足1.5厘米,质地坚硬。 图为“山阴丞印”封泥 “山阴丞印”指的是山阴县丞的印章,县丞是仅次于县令的行政长官,为县令辅佐。封泥印章保证了当时传递官方文档、信函的正式性和保密性。结合已经发现的汉代高等级建筑基址,基本可以断定这里与汉代山阴县官署所在地密切相关。 “一砖”是指遗址中首次发现刻有“会稽郡壁”的铭文砖。 图为刻有“会稽郡壁”的铭文砖 这种铭文有“壁”的砖早期一般为王宫所用,铭文有郡的砖在两汉时期又是专门定制的“官砖”,只有官署等级建筑才能使用。 此外,这里还出土了一枚约20厘米×4厘米的木刺,木刺相当于现在的名片。 小小木刺,来头不小,之前安徽省马鞍山市三国时期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朱然墓曾出土木刺文物,堪称稀世之宝。 稽中遗址出土的木刺 这枚木刺上用墨隶书字体写着“弟子会稽张龙 诣门下 山阴字伯龙”,虽然残碎不堪,但字迹还是清晰可见。 从字面上理解:这位叫张龙的是会稽本地人,拿着名片来此拜访山阴县的某位官员或者贵族;谦称弟子,显然他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可能是位学生或者是某地的官员。 木刺上墨书的“会稽”“山阴”地名,以实物证明了汉代之时这些地名就已存在,这是目前绍兴唯一出土的汉代证实“会稽”“山阴”地名的木刺文物。 据此我们梳理一下目前的发掘成果,稽中遗址涉及战国、两汉、六朝、唐、宋等历史时代,最下面是战国时期越国大型建筑基址,到了汉代这里是会稽郡山阴县官署所在地,再到宋代,这里又是绍兴府学学宫所在。 考古现场 至于大家最关心的:会不会就是越王勾践的王宫、王都?实际建筑到底有多大?布局是什么样的?这些还要等后续考古的进一步扩大面积发掘去确认。 来源:都市快报·橙柿互动 责任编辑:戴丽丽_NN4994 |